站在守护心灵健康最前沿的人

发布日期:2017-10-27  来源:党委办公室

伊春市第二届“十大名医”先进事迹

 

站在守护心灵健康最前沿的人

——记伊春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孙占海

于凯元

提起孙占海,在市第五人民医院没有人不为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劲头所折服的,更有许多精神、心理患者及他们的家属为他那正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和对患者细心关怀的品行而赞叹。他常说:“要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细心钻研专业知识,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回归社会,做到这些你才是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近 30 年来,他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坚守在精神卫生工作的最前沿。

做心灵健康事业的急先锋

精神卫生科学是一块尚未被挖掘好的阵地,每一个精神卫生人身上都肩负着历史责任,为了学科建设、为了那些迷失在精神世界的弱势群体,我愿意留在这里。带着这样的心愿,1988年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的他被分配到了市康复医院(现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工作。

初到医院上班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很茫然的,作为一名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他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工作的环境和他实习的医院相比简直大相径庭:陈旧的大厅、破烂的住院病区、还有紧锁的铁门铁窗,这些都不是他想象中医院的模样。工作之初,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在病房走廊里晃晃悠悠、六神无主的患者。这些患者和综合医院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于疾病没有认识,根本不承认自己有病,尤其是患有严重幻觉、妄想的患者,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连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在老医生的带教下,孙占海慢慢适应了这样的诊疗环境,他后来总结说:“那一段日子真是太磨练自己了,以往常常是半个小时就能问清病史,现在费了两个多小时才弄明白一半。”克服这个难题以后,他利用休息时间刻苦研读精神医学基本理论,慢慢地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上也越来越顺手。他告诫自己:“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参加工作30年了,他从一名小医生逐渐成为精神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他克服的除了学科上的跨越,更多的是工作环境的艰苦,家人、亲人、朋友的不理解,但是他觉得没有什么比看见一个个患者从自己手上康复出院更能体现人生价值,能为这些特殊患者服务是他无悔的选择。

1992年5月的一天,由他负责的一名酒精中毒的患者住院期间突然出现冲动伤人行为,用拳头把病房的玻璃窗打碎,玻璃碎片割伤了患者的双手,因为受戒断症状幻觉的支配,患者根本不配合治疗,拿着碎玻璃扔向人群,一名值班的护士还被困在了病房里被吓得直哭。患者执意要见自己的主治大夫,说自己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虫子在咬他的身体,是不是给他吃错了药,医生不来他就要杀了护士。科室马上通知了没有值班任务的孙占海,他听说以后骑着自行车赶往医院,平时20分钟的路,他用了10分钟就赶到了。看见病房里几近疯狂的患者,他循循善诱地进行心理疏导,安排其他护理人员准备好保护措施,在患者稍稍稳定后,他不顾个人安危,独自冲向病房夺下了患者手上的危险品,当患者的病情被控制平稳以后,他才发现自己也受了伤。这只是他从医路上很多遭受伤害事件中最平常的经历。他说:“我习惯了,每一名在精神科工作的医护人员都和他一样,理解还在发病是受幻觉妄想支配的,这种打骂是变相的‘信任’”,他们好转后同样会收到他们真诚的感谢,一切付出都值得!

做精神医学杏林的守望者

参加工作以来,他肯于钻研业务知识,善于学习,始终保持着对精神医学的热爱。多年来,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想方设法地转岗到其他科室、其他医院,他说自己不是没有动过想法,但是看着他的患者他真的不忍心丢下。确实,精神病人太可怜了,社会上歧视他们,家人不管他们,如果医生再不去帮助他们,这些弱势人群还怎么面对未来的生活呢?经历了思想上的几番斗争之后,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决心不但要做一名好医生,在学术上勇争一流,还要做一名义务宣传员,让社会逐渐认同、接纳精神病人,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精神卫生学科知识,在学术上已经颇有成就,在我市的与心理因素相应的心理障碍、品行异常、障碍的医学行为矫正、考前焦虑、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方面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和亚健康咨询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成果,治愈好转率达到90%。

参加工作以来,他每天接触的都是弱势群体,无论在病区工作还是在门诊工作,他都保持一颗待患如亲的热情,耐心接待每一位来访者或精神病患者。2003年,一名高二学生汪某来到医院门诊就医,他在“非典”时期患上了强迫症,被折磨得生活、学习一塌糊涂。他通过短暂两个月的心理及药物治疗以及近一年的随访,该名学生在次年的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省内知名的高等专科学校。还有一名刚上高三的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压力较大等原因,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病程已经一年多了。孩子的爸爸说家里人对伊春市的精神科医生水平有所怀疑,曾经到北京、上海等地诊治,但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没有坚持规范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好几次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求医。耐心听取家长叙述病史及详细检查患者后,他给患者做了诊断并制定了详细治疗方案。这时候,孩子的家人赞叹地说:“您对孩子的诊断和北京、上海的专家一致,治疗方案也都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就相信你了!求你给我们好好治治吧!”面对家长的殷切期望,孙主任谦虚地说:“既然你们相信我,那我就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治好孩子的病。”在接下来三个月的治疗过程中,为了不耽误孩子上课,他利用休息时间骑车去孩子家里或学校,每隔一周进行一次病情随访,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疏导,帮他树立生活自信和学习自信。看见孩子的情绪一天比一天好转,那位爸爸为孙主任准备了很大的红包,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我做的是一名医生应该履行的职责。”后来,那个孩子考入了省内一所本科院校,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5年了。

30多年,他已记不清自己登门走访、预后随访多少次,也记不清收到过多少真诚的谢意,他办公室里陈列的一面面锦旗、一封封信件见证着他在精神医学路上踽踽前行的足迹,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成为一名心灵健康守望者的心愿。

做精神卫生事业的拓路人

通过近30年的刻苦钻研和对精神卫生事业的热爱,他现已是全市精神学科的带头人,同时还是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事故评价专家委员、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市残联精神协会主席、黑龙江省残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劳动能力鉴定专家。

他始终不忘要把精神卫生事业做大做强。每一次参加培训、学术会议,他都积极争取和国家、省级专科医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不懈努力,2008年5月,市精神病防治院(现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为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单位,2015年晋升为副会长单位,在心理学科建设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医院连续5年荣获全省心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平时工作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精神科医务人员积极开展治疗新技术、新成果研究,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多年来,他先后在《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中国家庭医学研究》《中华医学探索》《中华临床内科杂志》《中华实用医药杂志》等杂志发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68例临床分析》《音乐疗法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国产氯丙咪嗪注射液与片剂治疗重症强迫症的对比研究》《临床分析I型、II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概念障碍的研究》《阿立哌唑与氯丙秦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奎硫平与利增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等十余篇专业论文,以第二主编序位编写了论著《现代医学概论》,2011年获得外观设计专利3项。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结合我市冬季寒冷、酒精中毒患者多的实际情况,他精心设计的课题《厌恶疗法对戒酒的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添补了我市在戒酒治疗史上的空白。在生活上,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义务为患者捐赠衣物、食品,在全市重性精神疾病排查中积极同民政等部门协调,免费救治了2名关锁患者。从2013年至今,他带领精防工作人员奔波在全市各县(市)区(局),行程3万多公里,排查重性精神病患者近5000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6.43%,位居全省第一位。在排查中,看见一些因病致贫的家庭,除了发放免费救治药物,他还经常带领精防科工作人员一起给生活困难的家庭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深受家属的信任。

2013年,伊春精神病防治院司法鉴定所挂靠医院以来,他带领鉴定组已经成功鉴定60例案例,为公检法等部门量刑定罪提供了很有价值的鉴定依据。无论是在精神司法鉴定还是精神残疾鉴定工作中,他始终保持一颗清廉之心,也常常和鉴定组的其他成员讲:“我们脚下的法律界限坚决不能逾越,这是一脚天堂一脚地狱,不能因为人情、金钱而违心做出错误鉴定,这对受害人、对社会都是不公平的。”从事鉴定工作以来,他拒收的红包有数万元,他用自己的人格和依法公正的裁定维护了精神司法鉴定人的尊严。

春华必然秋实,付出终有回报。

他在全市精神卫生事业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9至今,连续8年都被评为黑龙江心理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及心理工作突出贡献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精神卫生工作者无悔的选择,他用精湛的医术演绎了一名精神学科带头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